張貼日期: 2025-08-12 09:00:24 點閱:14
情緒教育是什麼?心理師帶你認識SEL與3C世代的情緒教養
2025-05-30親子學
在3C世代中長大的孩子,面對「螢幕」衍生的溝通隔閡與人際疏離,特別需要從小學習情緒教育!情緒教養不是只教孩子「不要生氣」,而是透過辨識、感受及SEL社會情緒學習...等,引導他們表達與管理情緒。情緒教育怎麼教?SEL怎麼學?本文帶你一次看。
情緒教育是什麼?
情緒教育,是幫助孩子辨識情緒、表達感受、學會調節反應與行動的過程。它不是讓孩子「乖乖不哭」或「不要生氣」,而是教孩子認識自己,並學習與人相處的能力。
臨床心理師李依親在Podcast節目《一起SeeMi EP.04》中指出:「孩子不是天生不會處理情緒,而是他們需要練習——而這個練習,是需要大人陪著一起做的。」
在3C數位時代,情緒來得快、消失也快,但那些沒被理解的感覺會持續累積。因此,陪孩子經歷情緒是情緒教育相當重要的第一步!接下來,我們就帶你先認識情緒有哪幾種基本型態。
基本情緒有哪六種?
根據心理學家保羅.艾克曼的理論,人類的基本情緒可分為六種,分別是:
這些情緒與生俱來,是語言出現前的「感覺反應」,有助於人類理解自己的感受,並且在社交互動中做出適當的口語或行動表達。
身為大人,你是不是常常會遇到孩子「有感覺,卻說不出來」的情形呢?那是因為,孩子的情緒理解與控管能力尚在學習成長中,不像大人有較成熟的表達能力。
因此,心理師李依親也提醒到:「孩子說『我不要你了!』的背後,其實可能是難過、害怕或想被關注。」站在大人的角度,先別急著進到處理或甚至「責罰」,陪著孩子辨識感受、一起探討引爆點,才是首要任務。
如何教孩子認識情緒?
結合來自 Paul Ekman、CASEL(SEL權威組織)、臨床心理師以及教育心理研究的資料,我們統整出以下7個建議方法:
1. 從「命名情緒」開始,建立孩子的情緒詞彙庫
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的研究指出,當孩子能說出「我好像有點害怕」或「我現在覺得很委屈」時,情緒的張力就會下降。因此,可從六大基本情緒(快樂、悲傷、憤怒、恐懼、驚訝、厭惡)開始,引導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。
2. 使用「情緒臉譜圖」或「情緒卡」輔助視覺辨識
CASEL(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, Social, and Emotional Learning)官方教學資源指出,視覺化工具可以幫助孩子將抽象的情緒「具體化」,適合年幼或語言尚不成熟的孩子。每天練習選一張「今天我是這種臉」,也是建立自我覺察的好方式。
3. 讓孩子「畫出」情緒,而不是壓下來
心理師李依親建議:「孩子有情緒卻說不出來,可以試著畫畫,用顏色、形狀表達情緒狀態,也是一種有效釋放與理解。」
4. 回溯日常事件,練習「那時候你感覺如何?」
透過重述生活中發生的小事件(例如:吵架、輸遊戲、跌倒),讓孩子練習辨識當下的感受。家長可引導說:「你那時候是生氣,還是有點失望?」
5. 用故事或繪本建立情緒認知連結
研究顯示,故事能激發孩子的情緒理解與同理能力,例如:《生氣王子》、《我有好多好多的情緒》這類繪本,都可以幫助孩子從角色身上學會感受與命名情緒。
6. 大人示範如何表達與處理情緒,是最好的教具
我們都知道,孩子會模仿大人處理情緒的方式,因此,與其說「不准哭」,不如直接示範説到:「我剛剛也有點生氣,我想先深呼吸一下冷靜」,讓孩子看到情緒可以被承認也能被調節。
7. 每日進行情緒check-in,將感受成為日常語言
例如,睡前問:「今天有開心的事嗎?有讓你覺得難過的時候嗎?」這樣的提問能讓孩子習慣談感受,也讓大人更容易陪伴與介入。
成為孩子情緒教練的3個重點
1. 先接住孩子,再談對錯
當孩子在情緒裡時,大人最重要的任務是「接住他的感覺」。心理師李依親提醒:「這不是放縱,而是讓孩子覺得被看見,從而願意聽你說話。」
例如,試著蹲下來,和孩子同個視線,說:「你看起來好生氣,我陪你。」
2. 用示範教會他表達
當大人自己情緒失控後能誠實說:「剛剛我太兇了,對不起。」孩子就會知道,情緒不是壞事,重要的是如何處理它。
3. 在生活中練習情緒素養
情緒教養不靠講理,而是在真實互動中反覆練習。當孩子輸了遊戲、被誤會或情緒爆炸時,大人願意停下來靠近,就是最好的示範。
認識SEL社會情緒學習的5大能力
若想更有系統地幫助孩子建立情緒素養,可以參考SEL社會情緒學習(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)的架構。這是全球許多學校與親子教育中都採用的教學理念,強調五種重要能力:
這些能力無法用說的演示,而是需要從生活中的互動、陪伴與對話中養成。
文章來源:https://seemi.app/articles/13